稻盛和夫的成功完全来自他的天赋、细致加上运气,而绝对不是他的理论。他的那些听起来崇高的理念,读起来有理的管理方法,对那些还没有在实践中摸爬滚打的人来说,确实头头是道,但也仅此而已。
昨天,国内某著名商学院院长打来电话,让我帮他请稻盛和夫来讲学。“稻盛来了,我这里的名声就有了,真是拜托了。”院长的态度诚恳。
我尽管没有拒绝,但心里难免纳闷。国人还是保留着文革时代的思考习惯啊,没榜样就是玩不转。放着那么多优秀的中国企业家不请教,偏要去找即使在日本都没人能效法的稻盛先生。
稻盛的“理念”只有他自己能实现
我认识稻盛和夫先生快有十年了,尽管我很尊敬他,但我从没想过要去研究他的什么经营理论。他的成功完全来自他的天赋、细致加上运气,而绝对不是他的理论。他的那些听起来崇高的理念,读起来有理的管理方法,对那些还没有在实践中摸爬滚打的人来说,确实头头是道,但也仅此而已。
稻盛的理论是不是管用,可以用一个最简单的方法来验证,那就是京瓷本身的运营情况。稻盛现在还是京瓷的第一把手,每次董事会都由他来主持。尽管京瓷很久前就有了所谓CEO,但稻盛却是真正的、永远的CEO。他当着所有人的面,就像招呼小孩似地招呼年迈的京瓷现任CEO,因为稻盛是有传奇色彩的创始人,而且已年过八旬。
京瓷仍然是不错的企业,但随着日本经济的衰退,它早已失去了当年的风光,人们不知道现在的CEO是谁,只知道那是稻盛创办的企业。
如果稻盛的经营理念是实用的,如果稻盛的管理是可学的,那么他亲自培养出来的干部应该做得更好,可以不依靠稻盛而找到新的矿脉,让京瓷成为世界级企业。
实际情况恰恰相反,稻盛离不开京瓷,京瓷的干部也离不开稻盛。京瓷没有新的成长亮点,更也没有令人羡慕的业绩,它尽管没有破落,却在默默地淡出世界舞台。
有人可能会说,“你在污蔑稻盛,稻盛不是最近还救活了破产了日本航空吗?”是的,这是事实,而这正是我要向读者们转达的,稻盛是一个有能力的企业家,甚至是一个天才企业家,正是因为这样,他的那些理念和理论,根本不是他取得这些成绩的原因。
稻盛重振日本航空的“秘密”
在接手重建日本航空之前,稻盛在重组另一家叫做Willcom的通讯企业,因为京瓷是这家企业的大股东,稻盛为了不让京瓷的投资泡汤,就亲自出任Willcom的法人代表,誓言救活这家企业。但是,他失败了。为了找到最后的出路,他不得不邀请他的“敌人”孙正义来入股,让京瓷趁机套走原来的投资,让自己也来个金蝉脱壳。
因为Willcom并不是一家著名企业,加上稻盛通过媒体低调处理,这段不明不白的灰色政绩,连日本人都很少知道。但是,企业家们却都知道这件事儿,很多人都在笑话那么大年纪还那么在乎名声。在放弃重建自己的公司之后,立即接手重建日本航空,这完全是是一个笑话。
但是,事实证明选择稻盛来重建日本航空是对的,因为他的盛名让养尊处优的日本航空职员们心服口服,避免了不必要的争吵,无意之间提高了重建效率。更重要的是,因为是稻盛而不是别人,政府和银行就同意了日本航空开出来的条件,而且也容易让纳税人接受这是必要的开支。
当然,稻盛作为一个在从零创业的实干家,他知道每一个人才怎样用,每一分钱怎样花,每一个服务怎样做,这是他能够救活日本航空的基本。
为什么沃伦-巴菲特的书充斥全世界的书店,但世界上只有一个巴菲特呢?为什么和巴菲特吃顿饭都要百万美金,亲耳聆听了他的人却不能成为半个巴菲特呢?我这里有一个再简单不过的答案了:因为他们不是巴菲特。
好在巴菲特知道这一点,所以他不写书,更不预测市场,只告诉人一个连小孩子都知道的原理:“在低价买进有价值的股票。”想想吧,如今套牢的人,不是都在左手拿着巴菲特的书,右手敲着键盘,心里想着 “价值投资”,但事实是今天仍被紧紧套住了的吗?
像尊敬巴菲特一样,我也尊敬稻盛。但我尊敬他们不是因为他们伟大,而是尊敬他们作为一个凡人,从年少创业哪一天起,就孜孜不倦,用自己的身体去感受市场,活到老努力到老,从不放过对细节的执着。这就是他们的“秘密”,而能够运用这个“秘密”的只有他们自己。
稻盛为什么要著书立传
既然稻盛的书并不能帮助大家,那么稻盛为什么要频频出书呢?我和他的一次交流可以探试出他的心理。
5年前,我到京都去参加稻盛主持的一个私人晚餐,除了我之外,其他人都是京都本地的企业家。因为我最年轻,加上又是唯一的外国人,稻盛就让我坐在旁边,问些我对经济和经营的看法。我记得他最在意的问题是我如何看待孙正义。
我早就听说过稻盛的好胜心理,知道他是在嫉妒孙正义,大约从2000年左右起,人们就开崇拜孙正义,认为他是网络社会的新星。本来在那之前,除了松下电器、索尼和本田的创始人之外,“经营之神”中的新星一直是京瓷的稻盛。
为了满足稻盛的需求,我鸡蛋里挑骨头地找了些孙正义的缺点,曲意逢迎说“孙正义没有经营理念,不是实业家,和您老不是一个数量级的”。稻盛高兴地夸我年纪轻轻,看问题深刻,让我以后经常来和他谈谈。
我们考察一下就会发现,有的企业家著述,有的企业家立说,有的企业家出自传,但更多的企业家却从来没有张扬自己的理论。
更重要的是,当著书立说的企业家离开公司后,他的理念和理论就开始不管用,甚至救不了自己的企业。看看松下电器的庞大的赤字吧,连受到松下直接指导,天天能看到松下留下的内部文件的继承人,都能把公司搞成这个样子,你不觉得滑稽吗?
企业家著书立说只有两个目的,一个是为公司做免费宣传、扩大影响,二是一个是为满足自己对名誉的偏好。那里面真话不多,几乎都是给自己抹油,增加神话色彩,扩大个人和企业影响。
在企业家自己的著述里,他往往不会写生意场上的麦城,即使写也会写得如何从失败中走向辉煌。他不会写和职员的纠结,不会写对不起朋友以及顾客的事情,更不许写出自己的赤裸裸的私欲。而私欲才是驱使一个企业家的最大动力,起码在初始阶段一定是这样的。
0
推荐